發表文章
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一行禪師禪修法門「自在」~深吸氣,慢吐氣,就會平靜自在。

圖片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一行禪師 禪修法門「 自在 」 ~ 深吸氣 , 慢吐氣 ,就會 平靜自在 。         越南的一行禪師在他的 《自在》(Be Free Where You Are)一書中,介紹禪修的呼吸法 時 ,提出 「深吸氣 , 慢吐氣 ,就會 平靜自在 。 」的禪修法門 ,他說道:我很確定,如果你在困難時刻能進行這個練習,你的痛苦將得以紓解,練習的方法是:      「吸氣  我知道 我正在 吸氣 吐氣  我知道 我正在 吐氣         吸氣 ,我發現 我 吸進的氣息越來越深 吐氣 ,我發現 我 吐出的氣息越來越慢         吸氣 ,我 平靜下來 吐氣 ,我感到 自在         吸氣 ,我微笑  吐氣 ,我釋放自己         吸氣 ,我活在當下  吐氣 ,我感受到這是個美妙時刻 」       隨著吸氣 ,我們說 「深」 , 隨著吐氣 ,我們說 「慢」 ,當我們有意識地呼吸,呼吸就會變得更深沉緩慢,也更 平靜愉悅 ,持續練習 「吸氣 . 吐氣 . 深 . 慢」直到進入下一個階段 ,也就是 「平靜 . 自在」 ,便能超越生與死的觀念。 (《自在》(Be Free Where You Are),p81~85,作者: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,譯者:顏和正,天下雜誌出版,2011/04/01)        創作 一行禪師 禪修法門「 自在 」 ~ 深吸氣 , 慢吐氣 ,就會 平靜自在 這幅畫 , 在 構圖上,很簡單的八個大字,上面 「平靜 . 自在」 , 下面「吸氣 . 吐氣」 。        簡介一行 禪師:越南語Th í ch Nh ấ t H ạ nh ,1926年10月11日 ~ ,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, 16歲出家,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,一行禪師從中越「報國寺佛學院」修學畢業,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,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,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、作家、詩人、學者暨和平主義者,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,在越戰期間,被迫流亡海外,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「梅村禪修中心」,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,著作等身,已出版上百本書,包括40多本英文書。       1966 年5月1日,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
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「無相觀照」的禪修法門,是用「無相」觀深入觀照,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,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、貪欲、絕望的大門。

圖片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 「無相觀照」的禪修法門 ,是用 「無相」觀深入觀照 ,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,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、貪欲、絕望的大門。        越南的一行禪師在回答信眾有關於死亡問題時 ,提出 「無相觀照」的禪修法門 ,開示信眾說道:訓練自己摒除既有的感官形式,能用眼睛觀照實相,這將會開啟讓我們免於恐懼、貪欲、絕望的大門, … 用 「無相」觀深入觀照 ,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,當他們外形消失,你便不會感到悲痛,即便是外形消失,仍存在於某個所在,即便是我們沒有這個形體,還會用另一種形式存在,你的身體、你的存在、你的意識相互重疊,佔據了所有的時間與空間,從這個意義來看,我們死亡 「之前」與 死亡 「之後」的問題並不存在 ,有了這樣的認知,便能超越生與死的觀念,。 (《會心》(Anwers From The Heart),p190~192,作者: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,譯者:顏和正,天下雜誌出版,2011/03/30)        創作 「無相觀照」的禪修法門 ,是用 「無相」觀深入觀照 ,將有助於你超越外在形式,這將會開啟免於恐懼、貪欲、絕望的大門這幅畫 , 在 構圖上,在許多漂浮有的雲中 ,出現 「無相觀照」四個字 。        簡介一行 禪師:越南語Th í ch Nh ấ t H ạ nh ,1926年10月11日 ~ ,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, 16歲出家,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,一行禪師從中越「報國寺佛學院」修學畢業,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,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,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、作家、詩人、學者暨和平主義者,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,在越戰期間,被迫流亡海外,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「梅村禪修中心」,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,著作等身,已出版上百本書,包括40多本英文書。        1966 年5月1日,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、停止越戰的十日前,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,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,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,1956年,一行禪師被提名為「越南統一佛教會」出版刊物《越南佛教》的總編輯,隨後幾年,他陸續成立了L á  B ố i 出版社、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,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-青年社會服務學院(
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「正念修行」的禪修法門,「正念」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。

圖片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 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 「正念修行」的禪修法門 , 「正念」 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 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。        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 「正念修行」的禪修法門 ,他說: 「當你一開始接觸到正念修行時 ,你可能會有數百個疑惑,在你從他人那邊尋求答案前,先把這些疑惑放下來,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,只要透過深入觀察並深深地接觸我們的內心,你自己就能回答大部分的問題, … 正念 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 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,讓人愉快或讓人不舒服的,接著,如果我們 正念夠強的話 ,便能知道這 一切的本質 ,並知道如何轉化能量,將其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」  ( 《會心》(Anwers From The Heart),p13、p37~38,作者: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,譯者:顏和正,天下雜誌出版,2011/03/30)        創作越南的一行禪師提倡 「正念修行」的禪修法門 , 「正念」 的第一步就是去承認擁抱一切 ,不論是正面或負面這幅畫 , 在 構圖上,在好的環境中一株小草從土壤中長出嫩芽來 ,上方還寫著 「正念修行」四個字 。        簡介一行 禪師:越南語Th í ch Nh ấ t H ạ nh ,1926年10月11日 ~ ,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, 16歲出家,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,一行禪師從中越「報國寺佛學院」修學畢業,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,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,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、作家、詩人、學者暨和平主義者,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,在越戰期間,被迫流亡海外,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「梅村禪修中心」,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,著作等身,已出版上百本書,包括40多本英文書。 1966 年5月1日,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、停止越戰的十日前,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,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,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,1956年,一行禪師被提名為「越南統一佛教會」出版刊物《越南佛教》的總編輯,隨後幾年,他陸續成立了L á  B ố i 出版社、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,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-青年社會服務學院(縮寫為SYSS),越戰時,旨在於進入鄉間建立學校、醫療診所、協助重建村莊,一行禪師此時被認證為佛法導師d
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佛陀提出的「無我」概念,是屬於「緣起法」,認為宇宙沒有一個實體的我存在,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。

圖片
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:佛陀提出的 「 無我 」概念 , 是屬於「 緣起法 」 ,認為宇宙沒有 一個實體的我存在 ,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。        在原始佛教時代 ,也就是早期佛陀的時代,佛陀提出 「 無我 」概念 , 是屬於「 緣起法 」 ,認為宇宙沒有 一個實體的我存在 ,而我們所認知的這個身心的我,事實上,只是因為不同機緣所組合而成,現在這個我的狀態,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。一般的一神教或多人神教,都是創始概念,而非 「 緣起 」 概念,認為 「萬物皆為造物主所創造出 來的 」 ,之間會產生一個傳承關係,就有 「 我 」 的概念被傳續承接下去,西方宗教講死後回到神的身邊,東方印度講 「 梵我合一 」 都是 「 有我 」 說,都是有創始、起源的概念,佛陀談 「 無我 」概念 ,提出一切皆是因緣組成的,由不同元素、形態形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,沒有所謂 「 我 」 的這個主體(《如來寶藏: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》(The Treasure of Tath ā gata: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 ’ s Thought on Tath ā gatagarbha ),p30~32,作者:杜正民,法鼓出版,2018/06/01) 。        創作 佛陀提出的 「 無我 」概念 , 是屬於「 緣起法 」 ,認為宇宙沒有 一個實體的我存在 ,是佛教與其他宗教間最大不同之處這幅畫 , 在 構圖上,在雲淡風輕的虛空中 ,寫著 「 無我之境 」四個字 。         簡介 原始佛教 : original Buddhism ,primitive Buddhism,佛教研究術語,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,建立僧團,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,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,現代佛教研究學者,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,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,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,也經常與初期佛教、根本佛教混用,一般來說,這幾個術語,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,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(Pre-sectarian Buddhism), 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,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,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。廣義上,這兩